旌德县旅游景点有哪些(皖南旌德行记)
时间: 2024-12-02 09:57:53
据说,世界级的区域风景,徽州、张家界在焉。安徽推出的“大黄山旅游”范畴,涵盖了黄山、九华山、齐云山等诸多名山及徽州、池州、宣城等广大皖南地区,实属气魄非凡,是继明清时代“徽州”名号走向全国,新形势下的又一翻版。
旌德县属“大黄山”核心区域范围,地属宣城,文化却深受徽州影响。有朋友在旌德县建了个民居,受邀,兄弟姊妹联袂一起,周末小聚。

(一)
一条徽水,及徽水的右岸支流白沙河,在旌德县城内交汇,蜿蜒流向青弋江,欢快奔腾,在芜湖左近入长江而去。
老县城的中心,在徽水的西边。

早餐,在徽水边,那个名叫“水街”的地方。沿河,石栏护岸,青石条长街南北延伸,一溜商铺面河而开。随便走走,看到徽水河上造型各异的五座大桥,其中三座为古桥。
最中间,为架虹桥,当地人叫“中东门桥”。桥上有四角八柱亭阁,说是亭,却北面壁立;说是阁,却只有三面通透,里面,有烧香痕迹。桥下,有石坝阻水,水面呈数十鱼鳞状,哗哗作响。

淳源桥(上东门桥)
“烟光分两岸,城阙连三桥。”古代旌德十景中,有“三桥锁翠”景色。意淳源(上东门桥)、驾虹(中东门桥)、黄济(下东门桥)三桥翠立徽水之上,灵动生辉。
小吃铺正在淳源桥下。桥谓“淳源”,何由?徽水,也称徽河,古代又名淳源河。清嘉庆《旌德县志》有载:“又迤北里许,与邑之东溪合流北去,又名淳溪。”

驾虹桥(中东门桥)
最北面的黄济桥,乃清代康熙、雍正年间,黄姓家族花费五十余年修成的一座大桥。当地人旌表其德,嘉以名号——黄济。
据说,淳源桥始建于北宋元丰五年(1082年);架虹桥始建于明永乐十年(1412年);黄济桥始建于明嘉靖年间。这三座桥,现在都是省重点文物。
旌德,并不在古徽州府的“一府六县”之内,但与古徽州的绩溪、歙县等相邻。徽州水系入新安江等,旌德水系入长江,这大概是旌德不归徽州、而归于宣城的最主要缘由吧。
唐代宝应二年(763年),庙堂析黄山脚下的太平县东北一隅,新立一县,名“旌德县”,乃“旌表方德”之意。

黄济桥(下东门桥)
位于徽(州)、宁(国)两府边缘的旌德,境内不在徽州,主要河流而名“徽水”,可见徽州的影响力之大。这里,本身就是大徽州文化的一部分,那随处可见的徽派建筑,仿佛在不断的向人们暗示。
徽商行遍天下,旌德有样学样,萧规曹随。据《宁国府志》载:“旌德自设县以来,生齿繁衍兴盛,至明代已不足食,每年必由湾沚(注:芜湖)运米以济,居民谋生拮据,
往往经营贸易,散之四方,其间起家商贾,拥百万厚资者又不胜屈指。”
很显然,旌德因地少人多,生存资源受限,迫使大量劳动力外向转移,奔走四方,行商坐贾。















清嘉庆《旌德县志》曰:“旌处万山之中,冈峦环绕,川谷潆洄,绵亘数百里。”清道光《宁国府志》载:“(旌德)石壁舟楫阻限,鸟道萦纡;徽宁孔道,东南奥区。”
在县城转转。大山环抱中的小城,干净、明快、宜居。那宽阔的马路,到了山前,戛然而止,提示着县城的边界——山环而居。这小城,面积大概约在六平方公里。
设县之初,旌德并没有跨徽水的城址。清嘉庆《旌德县志》记载:“旌德自唐宝应初置,县当时披榛开坡(?),势不暇及,故县中古迹并无城址,旧载跨徽水而城,尤为不经。”
又记载:
“元元贞间县尹王贞营建县四门。”
“明宏治(误,应为‘弘治’)十年,知县姚贞筑南北城门。”
“嘉靖四十五年丙寅,知县赵在度地筑城,西南北负山,东濒淳溪。”
当时立了七门,东面三门,曰中和、迎和、义济;西面二门,曰大有、永丰;南门曰阜民,北门曰迎恩。还有七座城楼,警铺十二座。
(二)
皖南的县,共同的特点是人口稀少;而旌德,还得加上一条——地狭。据官方数字,至2022年末,旌德县面积904.8平方公里,户籍人口仅为14.5万人。
据民国十四年(1925年)重刊本、清代雍正《旌德县志》记载,清道光四年(1824年),旌德县有55722户,人口446725人。
人口不增反降,原因何在?最根本的,是太平天国的战祸,引发了皖南地区的人口大回落。
清道光《宁国府志》,附载《两江忠义录》,内有旌德县死难太平天国事,附“一门”、“绅民”、“妇女”等忠节事迹。
关山重重、交通不便的皖南,历史上好像也只有方腊起义、太平天国、日寇入侵等寥寥战火。
表面看武备不振,谁料却文脉绵长。
那大山之中、小小的旌德县,封建时代科举中进士人数竟然高达143人;其中,文科116人,武科27人。
站在那布满苔癣、杂草从砖缝中长出、略显暗黑的青砖地面上,凝视那写满沧桑、似孤独老人肃立的建筑,心中轻叹一声,文庙,老了!
据说,文革“破四旧”时,旌德的文庙遭大面积破坏,仅余后面的大殿——大成殿,当时为机关办公场所;还有,就是那泮池,以及院内亭盖葱葱的两颗香樟树木。牌坊、棂星门、丹樨、戟门、碑林等建筑都消失殆尽。







牌坊的底座仍在,东南一隅草丛之中重建了碑林,走近看看,很多已风化侵蚀、字迹模糊。重建的戟门,两侧分别有“乡贤祠”、“明宦祠”。
明宦祠内,祭祀在旌德任职、功业勋著、得到官方认可的宋、元、明、清名宦共32人。
乡贤遴选甚严,以“遵旧制,不立新神”为原则,从县志中拔萃,由宋代而民国,入祀者仅七人。
大成殿内,正中塑夫子坐像;前,两侧塑孔门四圣侧身坐像;两壁塑孔门十二哲坐像。殿内悬“万世师表”、“德齐帱载”、“圣集大成”联额。
大成殿外,两颗高大的香樟树葱郁苍翠,笼盖半院;树下,鸟粪随树的范围跌落,白色斑点可见。那游客,只好沿两侧廊道前行。天下文庙多矣,此一景也。
文庙外墙东面,还有一文昌塔,据说是原文庙的一部分。塔高五层,八角飞檐,砖木结构,为清代乾隆年间建造,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县城的正南部,一大片似汉代建筑位梓山之下,白墙赭柱,醒目异常,曰“资福禅寺”,似未建设完毕。看旁边栏杆上的介绍,该寺庙最早建于唐代,屡毁屡修。


有一耳食,可补正史之不足,或可解释皖南文脉悠扬之缘由。
某日,觥筹交错之际,某有力之人述其家族落户皖南之由来。宋代,家族长者为户部吏,掌银库进出,遂行蚂蚁搬家之状,盗库银,日积月累,隐成富豪。遂辞职,带领家族成员落户皖南,躲避黄河一线之隔之辽国。其又云,家族传言,开封一带的富豪、权贵约80%在皖南留有后路,或落户,或购置田产。
想想也是,那个交通闭塞、山民漫居的皖南,没有高阶层的大量人士涌入,怎会有如此的鼎盛文脉?创造出独具一格、辉煌灿烂的徽商、徽菜、徽派建筑、新安医学、新安画派等洋洋大观的徽文化?!
大量的高阶层人口潜入,也许,这是皖南地区发展的隐形密码。
(三)
距县城约12公里的北部,一条大溪河蜿蜒流淌,成徽水右岸支流,此山峦中的长条形谷地,成膏腴之地,养活了众多的山民。旌德有名的“十里三村”——乔亭、汤村、朱旺三个大村落就坐落在大溪河沿岸。

















朱旺村建于隋唐时期,是一个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。据说,约800年前左右,南宋著名理学家、孔门十二哲之一的朱熹,后裔来到此地,安家落户。村中有一条人工开挖的S水系,名朱溪河,入大溪河而去。此山环水抱之形态,生动灵秀,风水异常。如今,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,村民说人口在两千人以上。
这朱旺村,小桥、溪水、井水、亭台、青石路、古巷、徽派建筑,背境乃一座座青山,一幅幅梯田,山下的葱郁竹林,绘出了皖南地区小村庄的悠然神韵。
朱旺村有47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,大体沿村中河流两岸布局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,有老当铺、凫山书院、垂裕堂、绍兴堂、五子登科楼等。
在村口,白墙上有朱旺村的历史文化介绍,一简约版的“朱旺村志”,展示了千年古村的底色风韵。
那个老当铺,在特定的时期改名为“供销社”,现在,成了超市。室内布局,俨然有供销社余韵。几个人专门买了冰棒,坐在沿河的简陋木亭下,寻找那童年时的快乐感觉。
豫立义仓,曾是朱氏祠堂储粮赈灾的一个仓库,现在,也是一个购物场所,加上朱旺村的人文、历史等文化资料的介绍。
朱旺人素来重视经商,曾有菜子、兴隆、乾元、庆丰等商号。一个普通山村,不临官道,如果没有旺盛的需求,哪里有什么当铺?!
村中朱溪河上,有“九井十三桥”古迹。溪上有石桥,连通两岸;溪中有青石栏杆围就的古井,那溪水稍浑,潺潺不息,低于井水;那井水极其干净清澈,旁立石条,上书“井房四”等标号。
当地介绍,“井水不犯河水”的典故就出自于此,还有“绍兴堂”前的井水、壁书、石碑等等。从眼前景物看,确实井水不犯河水,倒是得当。
其实,此典故来自天文,井宿乃二十八宿之一,为双子座,又叫东井;河乃银河,有“北河”和“南河”的著名星座;“井”、“河”不交。一旦相交,天象有变,人间必有灾祸。
文风昌盛的朱旺,历史上俊彦辈出,出过三位进士,还有历代众多的仕宦之人,雕刻家、经济学家、行业泰斗等等,英才辈出,令“友邦惊诧”!
旅游,记录的是美好。那一段行旅,一抹人文,匆匆的过客,还有多少美丽的旌德等待发现?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