赋的特点是什么(汉朝的“赋”为什么这么有气势)
时间: 2024-10-07 08:42:28
赋是古代一种文体的名称,最早渊源于荀子的《赋》。在赋的发展过程中,它受到屈宋楚辞和战国恣肆之风的极大影响。当时,汉朝的经济发达,国力强盛,这就为汉赋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。统治者也非常喜爱和提倡写赋,许多文人士大夫争相以写赋为能事,于是赋在汉朝得到广泛的流行,成为汉代400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。
汉赋分为骚体赋、大赋、小赋。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,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,代表作是如贾谊的《吊屈原赋》《鸥鸟赋》,司马相如的(长门赋》,司马迁的《悲士不遇赋)等。大赋以铺叙事物见长,继承了“楚辞”一些形式上的特点,更多地采用散文手法,因其篇章宏大。代表作如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、扬雄《长杨赋》、班固《两都赋》、张衡《二京赋》等。小赋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,创造出篇幅较小、文采清丽、讥讽时事、打情咏物的短篇小赋,赵壹、蔡邕、称衡等都是写小赋的妙手。
汉赋的主要特点是散韵结合,专事铺叙。刘勰在其文学批评巨著《文心雕龙》里说:“铺才逦文,体物写志”是赋之特征。可见,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:从形式上来说,在于“铺采搞文”:从赋的内容上说,侧重“体物写志”。
汉赋的写作追求美学,华丽的语言和形式无不叫人称赞。赋体的兴盛也与汉代注重的官能赏乐的审美追求是息息相关的,这种世俗的娱乐追求也会是这种文学形式流行的重要动力。汉赋在形式上世俗化的追求,不仅适应了当时的“赏心悦目”,更标志着一种审美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诞生。比如说司马相如笔下的云梦泽,就不同于《九歌》中的楚山楚水。而《子虚》《上林》赋,既写人,又写物,既在飞动的气势中,表现出对力的赞颂,又在侈靡的氛围中,可见柔媚之美。
汉赋这种“穷造化之精神,尽万类之变态,瑰丽窈冥,无可端倪”(程廷祚《骚赋论·中》论宋玉语)的特点,确不是诗的削多成少、以少总多,而是“总众类而不厌其繁”(同上,论司马相如语),与绘画的“以时观空”极相似,尤与国画的长卷相近。它们都以观赏中的时间的持续绵延,感受到空间的无穷扩展,并使形象唤起的想象得以在广阔的空间驰骋。
汉赋中最典型的是宫廷文学,其内容多为天子歌功颂德,描写国家的富强,宫室苑囿的宏丽,水陆物产的丰镜,帝王生活的奢侈等等。我们看看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中的一段文字:
“离宫别馆,弥山跨谷,高廊四注,重坐曲阁,华榱璧珰,辇道纚属,步櫩周流,长途中宿。夷嵕筑堂,累台增成,岩窔洞房,頫杳眇而无见,仰攀橑而扪天,奔星更于闺闼,宛虹扡于楯轩……”
这是描写帝王宫室之盛。大意是说,为天子而建的离宫别馆,布满山谷之间。高高的回廊环绕四周,到处是双层楼房,曲折的殿阁。华美的屋橡,嵌玉的瓦当。行辇车的阁道绵延不断,长廊通往各处,一天走不完还须中途住宿。销平山头盖房屋,一层层全起高台,岩下整筑制房。俯身下看深幽而无所见:仰身攀着屋椽,可以摸到青天。流星穿过宫门,长虹跨过栏杆……
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汉赋的气势开阔,辞藻华丽,描写宫廷院落非常细致,给人呈现一个富丽堂皇的宫殿。
虽然汉代赋家的这种对美感的追求,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,但是也受到了一些人的非议。他们之所以不认可这种文字形式,是因为那种过于铺排的浮夺,但是它们却忽视了汉赋追求大美的合理性,忘记了汉赋是为了充分适应汉代的社会而产生、而存在的,是为了满足汉代人的审美追求而存在的。正是因为那样的时代环境才会产生这样的华丽的文体。所以,这种追求“大美”的合理性。要从历史发展中去找原因,正所谓“文变染乎世情,行废系乎时序”。
汉代是一个大一统的时代,它的疆域非常辽阔,甚至比秦朝还要辽阔,这个大国的统治者,难免要踌躇满志,比如他们建筑上的追求是“无令后世有以加”,追求大的东西,以大为美。同时,繁荣的经济、强盛的国力和四海一家的政治形势,为文学家提供了优越的创作条件,使之得以用彩绘之笔歌颂帝王物质享受之富庶,描绘苑囿建筑工艺之精细,赞美祖国山河之壮丽,赋予作品伟大的气魄。另外,疆土的扩展,中外文化的交流,大大开拓了人们的眼界,人们在审视自己面对的世界、生活时,有了极强的开放性、并蓄性、包容性,有了一种做视天下的豪情,从极度满足之中产生出一种夸张的心态。
在这种心态支配下,赋家自然喜爱用铺张扬厉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生存的环境,正像刘勰说的,在雕画现实时,“莫不因夸而成状,言饰而得奇”。赋家也把自己追求大、描写大、张扬大,认为是极为自然的。只有汉代人才能深刻理解他们生存的时代,才能理解赋家追求大美的合理性。即使像王充那样认为汉赋是“虚妄之语”的文学家,也认同了赋家追求大美的合理性:“汉室治定久矣,土广民众,义兴事起,华叶之言,安得不繁?”(《论衡·定贤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