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阳冈武松打虎概括内容(武松打虎与哨棒,小细节中的大戏)
时间: 2024-11-09 08:23:32
□李学朴
武松打虎是施耐庵所著《水浒传》中的著名故事,主要讲述武松回家探望兄长,途经阳谷县的景阳岗时,至酒家沽饮十八碗,醉后欲行赶路。酒家告以岗上有虎伤人,劝其勿行,武松不信,在岗上果然遇到一条“吊睛白额大虫”。武松奋起平生之力,以双拳将虎打死。
据《阳谷县志》记载:“景阳岗在县城四十里,沙丘起伏,莽草无涯,古木参天,人烟稀少。”
作为艺术描写,武松随身携带哨棒,人棒同行,成了人物的标志,在打虎中也打出了好戏。一根哨棒,说白了就是棍棒,人们经常见到,实在是普通极了。可是,在施耐庵的笔下,这根普普通通的哨棒,对于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的刻画,环境气氛的渲染,都起到了极重要的作用。
最早注意到这根哨棒的,是明末清初著名《水浒传》点评家金圣叹。他在《第五才子书》中批点出作者“十八次”提到哨棒(还不包括哨棒余波),写了两段评语。其一是在“哨棒七”处:“一路又将哨棒特特处处出色描写,彼固欲令后之读者,于陡然遇虎处,浑身依仗此物,以为无恐也,却偏有出自意料外之事,使人惊奇。”其二是在“哨棒十六”处:“半日勤写哨棒,只道仗它打虎,到此忽然开除,令人瞠目噤口,不敢复读下去。哨棒折了,方显出徒手打虎异样神威来,只是读者心胆堕矣。”
在这里,金圣叹点明了这根哨棒对于艺术氛围的渲染和反衬武松性格“异样神勇”的作用。施耐庵特地一路上描写这根哨棒,似乎是为了给读者这样的印象,武松将凭借它打杀老虎。可是,当老虎陡然出现时,哨棒竟然折了,这样就造成了紧张、惊险的气氛,使人“瞠目噤口”“惊杀”,乃至“心胆堕”,从而表现出武松“徒手打虎”的异样神威来。
因此,断棒打虎,“断”得出奇。武松酒醉踉跄,偏又遇上老虎。他在惊乱中躲过了老虎的一扑、一掀、一剪的“下马威”之后,得以转过身来,“双手抡起哨棒,尽平生之力”向老虎劈去,岂料武松一棒劈到了枯树上,“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,只拿得一半在手,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,翻身又只一扑,扑将来……”
这棒断得蹊跷。粗看,不该断,武松如此江湖好汉,怎会做出这等莽撞之事?细想,断得好,武松有超凡本领,可他面对吃人如麻的老虎,也惊得出汗,以致忙中生乱,但是正是这“棒断机失”,方显出英雄本色。武松面对老虎,马上就又镇定下来,刹那间“将半截捧丢在一边,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疙瘩地揪住,一手按将下来”。
至此,我们恍然大悟,原来棒折失利,正是为武松打虎精心设计的一个“典型环境”。武松携带的哨棒折了,老虎又再次扑落到他面前,此时刻不容缓,只能就势丢下断棒,用拳用脚与老虎“近战”“肉搏”,也正因为此,“武松打虎”才能够脍炙人口。
在华夏英雄谱上,打虎者甚众,就是同一部《水浒传》中,也有李逵沂岭砍虎、解氏兄弟用钢叉药箭取虎等。
这样一比较,我们会益发感到武松当初带棒上岗,“带”得出俗了。
分析武松敢于只身夜过景阳岗的原因,人们大都认为,武松除了仗着一身超人武艺外,更主要的是与店主人一番争执后骑虎难下,这些当然是有道理的。但是,不能忽视的是,武松最后敢于过岗,哨棒为他壮胆不少。
武松在《水浒传》中一出场,就随身携带着哨棒,虽然上岗前,武松还优哉游哉,可是,上岗后他就不得不存三分戒心,“一只手提着哨棒”了。就是在酒力发作后,他躺倒在大青石上时,也没有忘了“把那哨棒倚在身边”,随时准备迎敌。施耐庵塑造的是一个赤手空拳的打虎英雄,却为何让他带着武器上岗?奥妙在于,这不但无损武松的打虎神威,而且更有助于把武松区别于那种只凭一时冲动的“匹夫之勇”。
由上可见,一根普通的哨棒,经过施耐庵匠心独运地一再渲染,的确显示了武松的“身份”。哨棒,这是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极有特征的艺术细节。武松一路上哨棒不离身,因为他不是腾云驾雾、口吐飞剑的仙客。武松闯荡江湖、洞察世情、精明干练,他手中的哨棒“腾挪变化”,便是他的“身份”的具体显现。
如果明知山上有虎,唱着高调,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,这是莽撞、可笑,不是真的神勇,自然也就失去了武松的“身份 ”。正因为哨棒不离手,而真到打虎时,哨棒又不巧折断,在万分急迫之中,武松只好赤手空拳与虎搏斗,将老虎打死,这才显示出武松的“异样神勇”来。
在武松打虎这场戏中,哨棒确实被渲染得声色不凡,除打虎外,更有折棒、丢棒、寻棒的表演,真是一棒三“折”,波澜层生、曲尽其妙。
也许,这就是“武松打虎”这段情节能够达到既神奇又真实的艺术境界,因而具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