称呼的意思解释(称呼的文化和历史变化)
时间: 2024-09-21 09:25:51
过年的时候发祝福信息,如果在祝福语前加上给对方专门的称呼,给人觉得你更在意他,不然,就会让人觉得你是群发的信息,对方也只会敷衍你一下。
人际交往中,称呼非常重要,你不得不承认,当你称呼某个人时,你一定提前在内心权衡评判了这个人,评判他的社会地位、伦理关系、教育状况和年龄状况等等,而在称呼他人之时,也体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。
称呼是一种文化,同时,也反映了一种文化的思维传统和价值取向,是社会生活的交际手段和人际沟通的先导,是尊重他人和追求自我的体现
从古至今,中国的称呼无不体现着中国历史的发展。
称呼对方
中国古代称呼“皇帝”为“陛下”,称呼王子”和“公主”为“殿下”,称呼“长官”为“阁下”。虽然这选呼都带有下”字,但一定不要以为被称呼的人在称呼人之下,相反,恰恰是在其上。比如,称呼皇帝为“陛下”是指臣子匍阁在台之下,称呼高高地坐在高台之上的那个人。
汉朝蔡邕的《独断》曰:汉天子正号曰皇帝,自称朕。臣民称之曰陛下…陛下者,陛,阶也,所由升堂也。
同样,“阁下”本意是用站在阁下的侍者,既是对尊者的尊敬,也是尊者所面对者的自谦。我们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看到即使同级或同辈之间也会说“阁下”如何如何,就是表示自谦和尊敬对方。
从“陛下”、“殿下”到“阁下”,我们似乎看到雄伟的皇宫前宽敞的台阶、王公贵族居住的宫殿和大臣们居住或办公的楼阁。官阶一步一步地下降,其对应的建筑物的规模也随之变小。中国人的思维在这里体现为“形象而又务实”,从一个人居住条件的实际出发,称呼他并评判他的社会地位。中国人的智慧真是无处不体现啊。
除“陛下”、“殿下”和“阁下”外,古人在朋友之间互称“足下”。它的来历还有一段悲惨的故事:春秋时,介子推曾随落难的晋文公逃亡达19年之久,在饥寒交迫时,介子推曾割股肉为晋文公充饥,让晋文公感激涕零。后来晋文公执政,他不忘旧情,遍赏落难时的追随者,唯介子推拒不受封隐居绵山,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,但介子推宁愿抱树被烧死也不出山。悔恨不已又伤心欲绝的晋文公,命人厚葬介之推,并将这棵树砍下来,制成一双木屐,每当他穿著这双鞋,就想起那段患难与共的往事,不由得慨叹∶“足下,悲乎!”
因此,“足下”一词,虽然和脚有关系,但词意并不是将朋友踩在脚底下,而是取其睹物思人,感怀昔日之情,而衍生出对朋友敬称之意。
现代社会,称呼文化仿佛已经不存在了,称呼似乎变得越来越随意了,有些称呼甚至已经变了味道。
比如“小姐”一词,最早见于宋代典故记载,指婢女,后来指地位低下的女子,如婢、妾、娼妓、歌女等。与现在的称呼大相径庭。宋代以后地位提高,专指未婚年轻的女子。现在专指从事特殊服务的女性服务人员。这个是不是可以说“返祖”了?
记得我小时候,陌生人问个路打听个啥的,开口都称呼“同志”或“师傅”,而现在你也许真的不知道怎么称呼对方了
像“同志”这样称呼已经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,也不方便随便来称呼别人。
街上,当你想找陌生人问路时,一些人喜欢用“师傅”的称呼,但往往让非制造业蓝领人士有点反感,因为这一称呼好像在判定对方为“工人老大哥”。
但是不管社会如何发生变化,有一点是行之有效的,那就是用升格的方式称呼对方,总会引起对方好感。比如见到商界从业人员就称之为“某总”,见到大学老师就称其为“某教授”,见到女性就叫“美女”,见到男性就称“帅哥”。这称呼往往让人感到骄傲,让其身份地位在心理上得以提升。让人一天有了好心情,何乐而不为呢?
称呼自己
自谦、内向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显著的一大特征。
在古时的称呼中,我们往往采用“贬低自己,抬高他人”的方式,因此产生了“谦称”和“尊称”。“晚生”,是在前辈面前的谦称;“不肖”,“小子”是在父兄面前的谦称;“卑职”、“不才”,是在上司面前的谦称;“奴家”,是旧时女人的谦称。这些都是谦和的人生价值观念的体现,并非自己真的什么都不好,或者如奴仆一般。谦称,既有自谦的一面,更有对他人尊敏的一面,处处以他人为尊的人生态度。
现代人可就没有这些称呼了,一律我,有的还大言不惭地自称“老子”。
称呼亲人
对家人亲属关系的称呼,中国人注重人伦关系的传统就尽显出来了。
这个我们用英语来比较的看一下,比如,英语的uncle和aunt,泛指一切和父母平辈的男女亲戚的称呼,这与西方文化淡化人伦关系有着直接的关系。
而中国不一样,妈妈家的亲戚和爸爸家的亲戚的称呼各有一套,有些地区甚至对爸爸的哥哥和爸爸的弟弟的称呼都不一样。中国文化非常强调人伦关系,自古以来就把人伦关系看做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要素。
中国古代将君臣,父子、夫妇、兄弟、朋友五种关系称为五伦,认为这种尊卑、长幼的关系是不可改变的常道,即为“伦常”。破坏或逾越“伦常”将会遭受重大打击。
《孟子·膝文公上》云:人之有道也,饱食暖衣,逸居而无教,则近于禽兽,圣人(舜)有沈之,使契为司徒,教以人伦:父子有亲,君巨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叙,朋友有信。
“长幼有序”,这一文化规约性导致了人伦关系的称呼纷繁复杂,有直系亲属的称呼、远房亲属的称呼、父系亲属的称呼、母系亲属的称呼、同宗同族的称呼等等。
西方文化中,不仅内外远近关系不分明,而且长幼关系有时也是无序的。儿子可以直接称呼父母的名字,孙子也可以直接称呼祖父母的名字。为了表示亲密或纪念,祖孙三代可以取同一个名字。于是,类似查理二世,三世的就出来了。而这些,在中国文化中,是不容许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