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的简称是什么(湖北简称是“鄂”,真的与鳄鱼有关吗?)
时间: 2024-10-04 08:27:52
众所周知,每个省都有着自己的简称。而每个简称背后都有着一段历史故事,像山东的简称“鲁”,山西的简称“晋”,是因为这里曾是古代鲁国和晋国的发祥地。而河南的简称“豫”,河北的简称“冀”,则是因为这里曾是古代华夏九州中豫州、冀州的所在地。然而湖北被称为“荆楚大地”,而简称却是“鄂”,而非“楚”,这个“鄂”字又是怎么来的呢?难道真的跟鳄鱼有关系吗?
据史书记载,关于“鄂”字的历史由来,可以追溯至古代文字的初创时期的象形文字,在古代的“鄂”字是由“辶”和“鹿”两个部首组成的。其中,“辶”表示行走,象征旅行出行;而“鹿”则是表示动物。这个字形组合来源于古代的“鹿门”,意味着“山门之鹿”,有山林幽深之意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字形逐渐演变为现在的“鄂”字。
据古书中记载,在古代,鼍(tuó),又称为扬子鳄、鳄鱼 或 蟒蛇,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。形状像龙,身长数丈,能吞食人畜。大约在4000多年前,鼍广泛分布于黄河、长江流域。当时的气温、雨量,适于鼍的栖息、捕食和繁殖。
据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“鼍龙,又名鮀鱼,俗名土龙,鼍穴极深。”“其声如鼓,夜鸣应更,谓之鼍豉。”。史书还记载说:“今江湖(指今长江流域)极多,形似守宫鲮鲤辈,而长一、二丈,背尾俱有鳞甲,夜则鸣吼,舟人畏之”。可见在古代,鼍数量是很多的,只是到了近代,才变成了珍稀动物。
相传,在远古时代,有一个部落村庄,位于一个幽静的山谷中。村民们过着宁静而平和的生活,他们依靠农耕为生,相互帮助,和睦相处。突然有一天村里来了一只巨大的鼍,它身长数丈,凶猛异常,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威胁。
这只鼍嗜血成性,后来经常出没于村庄附近的湖泊和河流中,威胁着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。村民们非常恐惧这只巨兽,每当它出没时,整个村庄都笼罩在恐惧之中。扰乱了村庄原本的宁静而平和的生活。
然而,突如其来的暴雨洪水却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灾难。洪水席卷而来,将村庄冲垮,农田淹没,村民们的生活陷入了危机中,都纷纷逃难,村民们都逃到一处山丘上面,但是暴雨还在继续,洪水还在渐涨,村民们焦急地寻找着解决办法,但是一切似乎都无济于事。就在村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,这只巨大的鼍突然出现在村民们的面前,当时村民们都害怕极了,面临着四周是洪水,下去就会被冲走,前面有凶猛异常的鼍,村民们都暗自心想,这下是死定了,眼看山丘就被洪水淹没的时候,这只巨大的鼍突然趴在那一动不动,眼神示意村民们,到它背上去,村民们犹豫再三,就在山丘被淹没的最后时刻,村民们转移到了鼍的背上,鼍就这样载着村民们,直到大雨骤停,洪水退去。洪水退去后,虽然村庄里的房屋大部分被冲毁,农田几乎都被淤泥覆盖,庄稼几乎全军覆没。
但是为了生存,村民们开始修复损坏的房屋,清理泥泞的街道,重新开垦被淹没的农田。在村民们的努力下,村庄重新焕发生机。
后来村民们,为了报答鼍的救命之恩,在避难的山丘处修建了一座鼍神庙,供奉了鼍神的雕像。以表达对鼍神的感激之情。同时也为了纪念这次事件,村民们把“鼍”定为了部落的名字。
在古代,鼍、噩、鳄、鄂这些字都是通假字,意思都是鳄鱼。后来,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鼍”慢慢演化成了“鄂”,从此以后,这只巨大的鼍,保护这这个村庄的四方安宁,与村民们和平共处。
后来这个部族建立了一个自己的小国,叫做“鄂国”。鄂国的位置在今山西一带的黄河边。相传,鄂国的建国者姓公孙,名鄂。其实鄂国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存在了。
而到了周朝,周成王把他的弟弟叔虞封于山西,建立了“晋国”,后来鄂国的土地被晋国吞并,鄂国人开始踏上了往南逃难的路,逃至今河南南阳一带,居住地仍称为“鄂国”。南阳现在仍然有鄂山为证。
到了周夷王统治时期,周鄂两国战乱频发,周王又派兵讨伐鄂国,鄂国人为了生存又继续开始踏上了逃难的路,逃至今湖北鄂州市的梁子湖畔。鄂国人一路从山西逃到湖北,心想这下够远了吧,然而让鄂国人没想到的是,湖北这里也有一个和晋国一样强大的国家,叫作“楚国”。
公元前877年,鄂国最终被楚国所灭。成为了历史上的一页。鄂国灭亡后,但“鄂”这个国号仍然保留着。
公元前887年西周中期,楚国第六代国君熊渠封他的第二个儿子熊洪为鄂王,并修建鄂王城(遗址位于今湖北省大冶市),开始了鄂州的第一个鼎盛时期。
当时周朝的国君是周厉王姬胡,厉王为人强势,对待各诸侯国手段强硬,楚王熊渠感到害怕,便取消了自己儿子的王号,熊洪降爵为“鄂君”。
后来熊洪继承楚国王位后,为了避开周王室来自西北方向给楚国的压力,并向东扩展新的势力,熊洪将国都迁到了鄂王城,直到200多年后,楚国臣民才在楚文王熊赀的带领下,出走鄂王城,迁都郢都(今湖北荆州)。
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湖北地区成为各个诸侯国争夺的焦点。楚国、秦国等势力在湖北地区进行了多次战争,由于频繁的战乱,“鄂王城”渐渐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,但是“鄂”这个名称却并没有被历史遗忘。
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开始实行郡县制,在鄂王城及鄂州市设置了鄂县,鄂县隶属于南郡,“鄂“这个地名开始一步步延续下来。
随着秦朝的灭亡,新的朝代汉朝建立。在汉朝初期,鄂县沿用并继承了秦朝时期的行政区域划分。然而,到了东汉时期,鄂县的地理范围扩大,不再仅限于湖北地区,还包括了今天的湖南省和江西省的一部分。当时,鄂县隶属于荆州江夏郡,郡的治所在安陆(今湖北云梦)。
直到,公元221年,三国时期,湖北地区成为蜀汉、东吴和曹魏之间争夺的战略要地。吴国国君孙权将首都从公安县迁到鄂县,并改名为武昌县,意为”以武而昌,武运昌隆“。当时的鄂县,现在的鄂州叫做武昌,而当时的武昌城则叫做江夏。著名的赤壁之战就发生在湖北地区的长江上。
公元280年,西晋太康元年,武昌被分为武昌、鄂两部分,同属于武昌郡。这也就是说,虽然古鄂国已经灭亡了,但是“鄂”这个字早就深深的刻在了人们的记忆中。
公元589年,隋朝国君杨坚设立鄂州,下辖江夏(今武昌区)、武昌(今鄂州市)、永新(今阳新县)、蒲圻(今赤壁市)四县,治所设在江夏,因而江夏也被人们称为是鄂州。这也是“鄂“字第一次被做为高级别行政区的名字出现,湖北简称”鄂“也正是源于此。
唐宋时沿用了鄂州的建制。
而到了北宋时期,北宋抗金名将岳飞,于宋绍兴四年,因为杀敌有功,被封为武昌县开国子,次年晋封为武昌郡开国侯。由于受到统治者的猜忌和奸臣秦桧的陷害,抗金英雄岳飞惨遭杀害。公元1169年(淳熙六年)为其平反,追谥武穆,并在鄂州建立祠庙,称为忠烈庙。公元1211年(嘉定四年),追封鄂王,在浙江至今仍留有鄂王庙遗址。
元朝时期,在全国推广行省制,在湖北地区建立荆湖路行中书省,省会在鄂州(今武汉市武昌),故荆湖省又称“鄂州行省“,简称鄂省。公元1281年,改设湖广行省,由于湖广行省的省会仍然在江夏,也就是鄂州(今湖北武昌),故湖广行省的简称仍然为鄂省。从而奠定了湖北简称“鄂“的历史地位。
清朝时期正式设置湖北省。湖北一词,源于宋朝在洞庭湖以北至荆山、沅澧二水流域设立的荆湖北路,简称湖北路。而湖北省的行政中心则设在隋以后鄂州的治所江夏(今武汉市江夏区),所以“鄂省“的简称得到进一步确立。
总而言之,湖北简称“鄂”的历史由来可以追溯至古代,与湖北地区的文字、民间传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。作为湖北省的简称“鄂”字承载着湖北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,可以上溯几千年,称其为中国最古老的地名,也不为过。